设为首页  |  加入收藏  |  学校首页 
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 技能实训 > 正文

微芒成阳|彭辰煜:以文为舟 逐光而行


    彭辰煜,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1级汉语言文学(师范)专业本科生。入学以来曾任文学院艺术团副团长、芝山剧社社长等职务,曾获第十届“田家炳杯”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,第十一届福建省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,第五届福建省大学生戏剧节非专业组剧目奖三等奖,校二等奖学金及校两赛“十佳选手”、校“优秀学生干部”荣誉称号,本科期间获省、校、院级奖项五十余项。

初遇:文学渡口觅舟楫

 记得初入文学院的那天,望着廊前“文学永远”的题字,还不曾想到这方浸透墨香的天地将如何重塑我的生命。在现当代文学的晨昏里,我们追随鲁迅在铁屋中呐喊的轨迹,触摸张爱玲笔下苍凉的月亮;古代文学的长廊中,与陶渊明共饮菊花酿就的黄昏,随李太白醉撷天姥的云霓。当我触摸这泛黄的书页,窗外的凤凰花正簌簌落在书页间,仿佛千年前的文脉正穿越时空与我对话。

 大三那年的《语文课程与教学论》课堂上,陈稻惠老师展示的教学案例让我震撼——原来语文课能上得这么好,原来语文教学可以穿越时空,传递文字的温度,那个瞬间,讲台在我眼中不再是三尺方寸,而是连接古今的渡船,我忽然意识到:语文教师的使命,不在于搬运知识的砖石,而在以文字为舟楫,摆渡每一颗渴望抵达彼岸的心灵。


破茧:讲台方寸试锋芒

 文学院“金牌教师”大赛,是我与语文教学初遇的“成人礼”。我选择了《一处乡思,两种愁绪——《黄鹤楼》《渡荆门送别》联读》作为我的课例展示。云水苍茫处,诗心共徘徊,穿越千年,将两位诗人曾于一江之上所叹的乡愁相连接,决赛当天,当我说出“崔颢的烟波是功名路上回望的故园,太白的浮云却是游子剑鞘内珍藏的初心”时,评委老师眼里的赞许让我确信:文学教育是灵魂的摆渡。

 在实习公开课的前一周,《紫藤萝瀑布》的花瓣在教案上流淌了几稿,却始终流不进学生的内心。我不禁思考:宗璞笔下“流动的紫色”为何能穿透生死?聚焦“流”字,我找到了答案,最汹涌的瀑布从不在眼前流动,而是缓缓流过心上,最后流向人心底,冲开所有时代的心锁,那些未能摧毁我们的,终将以另一种形态永恒绽放。看到孩子们眼底的温情,我知道自己触摸到了语文教学的灵魂——在文本细读中照见人性之光。


蝶变:教育之道即心路

 真正的淬炼是在省赛和国赛集训时,连续两个多月的高强度训练,可以说让我身心俱疲。但是在集训时,郑丽霞老师的批注总在子夜降临,甚至在老师外出学习的日子,打开手机,还能弹出老师在外地发来的建议。从过渡语中的标点符号,到朗读教学里的轻重缓急。朱批如刃剖开我精心修饰的教案表皮,暴露出苍白的思想经络。看到满屏红色的批注,我明白了那墨迹里跳动的不是修改意见,而是代代语文人传递的火种。我知道这簇火将永远燃烧在我的教案扉页——那是语文人的精神胎记,是语文教育者永不停息的淬炼之火。

远航:且将薪火传新章

 “一万本卷帙浩繁的世界,都有良师开卷。”从文学殿堂的朝圣者到文化星火的传递者,文学院给予我的不仅是知识图谱,更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的担当。那些在图书馆与古人神交的深夜,在实训室反复磨课的清晨,在赛场上灵光乍现的瞬间,都化作精神养料,提醒我永远做汉语之美的摆渡人。

 此时,教师招聘考试临近,窗外的凤凰花又开了,如同初入文学院那年般绚烂。我知道,这簇火红将永远燃烧在我的教育生命里——因为真正的教育,本就是一场永不停息的春日奔赴。



返回顶部